2018年11月12日,中央网信办主管的《网络传播》杂志发表8篇区块链稿件,从多个角度介绍区块链行业的发展。作为重要主管机构,此次的区块链稿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组稿第6篇是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执行秘书长王立仁编写,题目是“区块链的未来应用方向”。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介绍区块链技术在信息溯源和数据确权方面的应用。
文章原文可以从以下链接获得:
[http://www.cac.gov.cn/2018-11/12/c_1123700991.htm)
本文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摘要和分析:
“信息溯源和大数据确权会更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将会在版权交易、智能汽车、低成本数据存储、高效率数据交易等方面有更广阔的发展。”
“信息溯源”侧重于找到数据的源头,“数据确权”侧重于判断数据的所有权。两个方面的结合将促进数据产生价值,并使数据价值得到公平分享。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都是有价值的,只是数据产生的价值已经和数据产生者无关,被服务提供商、甚至是黑客全部获取。2018年10月,在线旅游网站“马蜂窝”被曝光数据造假事件,在相关文章中可以发现,支撑起“马蜂窝”175亿估值的核心内容是网站上的2100多万条点评。
在这里我们不考虑内容抄袭和数据造假问题,将关注点聚焦在价值175亿估值的2100多万条点评上,用户创造的数据内容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作为数据创造者的用户能否从中分享利润了?目前来看,这是很难实现的。
首先,如何确定文章的原始创作者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抄袭内容(拷贝别人的文章,而且不标注来源)成本极低、风险极小。“马蜂窝”数据抄袭事件中抄袭内容超过1800万条,占总点评数的85%。这种规模的抄袭,极大可能是采用网络爬虫等技术自动抓取实现的。类似这种基于爬虫的抄袭行为在互联网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份数字内容只要公布在互联网上,将很快出现大量拷贝。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文章原作者也无法证明自己的原创身份。
其次,如何将数据带来的价值进行合理分享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传统出版领域,作者可以根据出版册数领到等比例的酬劳。在电子数据场景中,单纯依靠阅读量计算数据价值显然是不公平的(互联网行业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刷量)。如何能够合理的计算数据的价值,并能够将价值公平的分配给创作者及其他提供服务的人员,在传统互联网场景中很难实现。
区块链技术在数据确权和权益分配领域已经有很多实验项目。第一次接触基于区块链的版权服务是“币乎”APP。这是一个针对“数字货币行业”的文章发表平台。作者可以在平台上发表文章,赚取虚拟收入。不同于传统平台中的积分,“币乎”中奖励作者的虚拟收入成为“币乎KEY”,这种“币乎KEY”将对应“以太坊”平台上的ERC20代币。作者发表文章获得的“币乎KEY”的数量取决于用户点赞数量和点赞价值(价值越高的用户点赞的价值越高)。这种模式给知识付费带来了一种新的玩法,即**“通过虚拟资产鼓励创作,通过有价值的数据内容推升虚拟资产的价值,最终以低成本的方式在平台、虚拟资产和创作者三者之间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
很可惜的是,这种理想模式下的“良性循环”在实际中遇到了“投机者”的搅局。投机者一方面发布大量垃圾文章,通过各种噱头赚取虚拟资产。另一方面,和持有大量虚拟资产的大佬形成点赞联盟。将最初用于对文章价值进行评价的点赞变成一种交易。投机者的介入使原本设想的良性循环迅速演变成了“通过现金投资储备大量虚拟资产,然后控制流量获得大部分针对创作的奖励收入,最终形成高投资、高流量、高奖励的恶性互动的循环”**。这种循环将使有价值文章逐渐淹没在垃圾文章中,将使评论区成为投资场。
短期来看,平台可以通过出售虚拟资产获得稳定的收入,甚至可以通过虚拟资产的升值获得爆炸性收入。但是创作平台的立身之本是给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内容。如果这一立足点被打破,任何短期的辉煌收入都是不能持久的。
在“币乎”刚开始运行期间,我曾经熬夜写文章,每日盯着点赞数量、阅读数量。但是,随着激情退却,现在已经不愿意点开APP了。毕竟,我的初心是找一个能给我提供有价值内容的工具,而不是要找一个能让我“赚钱”的工具。
目前,简书也推出了“简书钻”(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分系统)。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一个有价值的”积分“总会让创作者多一份创作热情。但是,希望尽量能够勿忘初心,不要让这么好的创作工具成为投机工具。
区块链行业目前进入寒冬期,除了经济大环境,很大程度上是之前的区块链创业项目由于太能赚钱、太能暴富,以致于太多的区块链项目从头到尾就是奔着ICO,奔着融资狂奔。以至于一个能够大方宣传的落地项目都很难找到。
简书的区块链尝试能否成为数字版权行业、内容付费行业的一个有益范例,是一个很值得观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