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区块链科普资料搜集-面向非技术人员

准备编写一份针对非技术人员的区块链科普PPT。考虑到用户对象的认知背景,此PPT将重点介绍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此文用于记录编写PPT期间的思路和灵感。

区块链应用的3个关键问题


研究区块链应用时需要回答的3个问题:
(1)这个应用是否解决了传统不能解决的问题?
(2)这个应用是否必须使用区块链技术?
(3)当前的区块链技术能否满足此应用的实际业务需求?

(1) DCEP 法定数字货币-数字资产的发行和流通

(2) 互联网法院-跨组织数据共享

(3) 冷链物流-跨组织数据共享
https://www.jianshu.com/p/63292ec0f6a9

通过结合“分布式可信数据存储”和“分布式协作程序执行”的优点,区块链技术将解决跨组织数据共享领域存在的“数据公信力低”、“数据伪造和抵赖”、“缺乏共享激励”等诸多核心痛点。目前火热的区块链医疗、区块链信用管理、区块链保险等应用领域都是基于这种需求。

(4) 供应链金融-跨组织数据共享

(5)军事应用特辑

https://www.jianshu.com/p/63292ec0f6a9
但是,仔细分析提到的3个场景,本质上都属于“跨越组织边界的数据共享”。溯源场景中,如果溯源需求不需要跨组织,那么就没有必要使用区块链技术;数字资产场景中,如果积分不需要跨组织,那么Q币就是运行良好的数字资产。这两类区块链应用场景都属于第三类应用场景“跨组织的数据共享”的一个分支。
??书籍中第3个场景提到的区块链具备的“分布式协作程序执行”特征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智能合约能够实现公开透明、公正可信的程序自动执行,将解决传统合约(法律条文、合同协议)存在的执行难度高、执行成本高的痛点。当前区块链应用中一个普遍看好的行业“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就是基于这种需求。

区块链的核心特点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在跨越组织边界的条件下,解决机构间信任问题,减少摩擦、减少成本”。在单一机构内部,利用传统的中心化架构实现信任交互、保证数据安全已经有大量成熟方案和经过实践检验的机制(例如,银行、军事机构等安全敏感机构采用的信息安全方案)。然而在跨组织边界的场景下,如何实现去中介的低成本信任交互,这是传统技术方案不能解决的痛点。

跨越组织
(1)“跨越组织边界的数据共享”

一种直观的办法是将此数据存储在第三方可信机构,例如牛奶牧场、或者第三方监管机构。这种做法也是目前大多数类似场景实际使用的模式。然而,这种模式面临两个弊端:首先,引入中介机构将增加直接成本,而且成本将随着中介层级的增多不断提升;其次,由于面临实际利益(惩罚导致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第三方中介机构是否公正可信,也是需要支付的间接成本。
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各个物流公司以及其他相关方(牛奶牧场、食品物理场、仓库、零售商)都作为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共同维护存储物流信息的账本,就能够在所有组织之间形成公开透明、可靠可信的物流信息,保证物流的各个环节有序进行。

(2)“分布式协作程序执行”

区块链智能合约能够实现公开透明、公正可信的程序自动执行,将解决传统合约(法律条文、合同协议)存在的执行难度高、执行成本高的痛点。当前区块链应用中一个普遍看好的行业“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就是基于这种需求。

(3)自维护安全体系
数据安全-时间戳和散列链
运维安全-共识协议
决策安全-最长链原则

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和传统的技术有什么区别?

区块链

20200202
PPT提纲
1 技术定位
2 核心原理
3 应用实践
4 发展趋势

技术定位: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众多新科技层出不穷,区块链技术处于什么地位?与其他技术有什么关联?这一章将从宏观层面介绍区块链技术的定位。

核心原理:从技术层面了解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原理,有助于理解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和应用背景。本章将从区块链优势如何构成的角度介绍区块链体系中的核心技术。

应用实践:将围绕“区块链应用的3个关键问题”,介绍典型区块链应用。DCEP,互联网法院,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

发展趋势:共性趋势,不同行业的特殊趋势。

(1)技术定位
第一页,引用主席讲话,为区块链技术定调。
-主席关于区块链技术的讲话https://www.jianshu.com/u/1f24f759ab66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

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

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模式创新
“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有序高效流动
区块链政务

(2)区块链的权利结构

传统的权利结构是金字塔模式,底层节点众多,面向基层事务,顶层节点很少,负责决策,中间的层次复杂度取决于事物复杂度,基础事物越多,中间层次就越复杂,通过层层筛选将重要信息汇总给顶层,作为决策的参考资料。
金字塔结构中,沿着从上向下顺序,上层向下层下方权利,安排任务,确保顶层的决策能够逐层贯彻;沿着从下向上的顺序,下层向上层汇报工作内容,提供经本层筛选过的素材,确保最重要的数据能够高效的汇聚到顶层。
在理想情况下,金字塔模式能够在可靠性和效率上获得最优解,既能够使顶层决策者获得基层的重要信息,又能够避免底层决策者被淹没在海量数据中。中间层能够发挥贯彻上层指示、监督基层运转的协调工作,使整个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
但是,在实际状态下,金字塔模式存在一些系统性问题,会导致上层指令无法有效贯彻,下层信息无法顺畅上传。主要问题包括:
(1)权利传导的路径强调直接领导关系,跨层传导存在折扣。
(2)中间层的枢纽作用过于强大,基层节点面临多重限制。

武汉早期疫情信息传递不顺畅的案例,比较典型的反映了金字塔权利结构的缺陷。

2003年SARS疫情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7亿多元,建立了“中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这个“全球规模最大”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直报系统,为传染病疫情的“早报告”提供了基础,基层医疗机构只要在系统里上报疫情信息,中国疾控中心就能实时收到。
2019年6月,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一个主题为“实现全民健康——全球公共卫生发展合作”的论坛上介绍,对于任何可疑的传染病,包括新发和再发的,国家卫健委在6个小时之内会立刻知道,“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全境的信息直报系统”。

上面内容可以看出,在SARS疫情后,为了解决传染病领域数据上报不及时的问题,国家出巨资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直报系统,能够在6小时之内将遍布全国的基层信息汇总到传染病监控业务的顶层机构-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

被称为“疫情上报第一人”并因此受到湖北省“记大功”奖励的,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
她于2019年12月26日接诊了4个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第二天,她向医院汇报,医院上报至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12月28日和29日,该院又陆续收治了3人。医院组织会诊后,向湖北省、武汉市卫健委疾控处报告。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指示传染病专科医院金银潭医院和江汉区疾控中心前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的回忆,12月29日下午,他接到武汉市卫健委电话通知,让他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调查。当天,7位病人中的6位转院到了金银潭医院。
这是湖北省和武汉市迄今公布过的疫情早期报告过程,“其中没有提到可在“6个小时内”直通国家卫健委的网络直报系统。”

从此内容可以看出,基层组织对不明原因肺炎的识别能力和重视程度是足够的,及时通过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完成了数据上传,“医生--医院--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省、市卫健委疾控处”。可惜的是,信息的上传过程在“省、市卫健委疾控处”处中断,并没有按照要求上报给上层机构“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另外,值得注意是,无论是医生,还是医院,都没有通过“国家卫健委要求使用的网络直报系统”。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武汉通过“网络直报”方式上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始于1月3日,大约在1月上旬后停止了。
冯子健说:“(去年)12月底、(今年)1月初,国家卫健委介入调查之后,要求武汉把病例通过网络直报报上来,有这个要求,他们确实报了,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停下来了。”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也对记者证实了上述说法。她说,自己咨询过国家CDC相关人员,得知去年12月没有接到“直报”。“他们说1月3日到1月10日左右,接到过武汉直报过来的信息,但后面就忽然停了。直到1月24日新冠肺炎加入到网络直报系统中后,才恢复上报。”

从此内容可以看出,基层组织在跨级汇报(政策层面“网络直报”不应该属于跨级汇报,实际中可能被认为是跨级汇报)时可能面临的压力。即使在国家卫健委介入调查之后,“网络直报”的信息传输流程依然会被人为掐断。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不同成员向记者证实,1月3日前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和地方专家组共同起草了《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手册》,由武汉市卫健委制定下发。其中对“病例的发现与报告”一项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疾病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病种选择“不明原因肺炎”。
1月13日上午,武汉市卫健委疾控处处长、区卫健委疾控科等一行到该院,传达最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上报精神。这位处长指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慎重上报。发现的病毒性肺炎病例,首先要在院内完成各项检验和相关检查,经院内专家组会诊为不明原因肺炎后,再报区卫健委会诊并通知区疾控采样,经区、市、省级逐级检测 ,依然为不明原因肺炎后,“经省卫健委同意”,才能进行病例信息上报。
武汉这家医院的《疫情处置说明》显示了该院的上报记录:1月8日-10日3天,分别上报了9张、4张和1张“不明原因肺炎”报告卡。
在连续3天网络直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这家医院停止了上报。

这三段内容显示了,在顶层机构和中间层机构的双重指导下,基层组织的面临的操作难题。

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网络直报,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SARS疫情之后推出了明确规定。基层医疗机构会诊后,仍不能确诊的,要立即“网络直报”,不需要其他层级的审核和会诊。此举是为了“早期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004年7月,原卫生部下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在此基础上,2007年又推出了正式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今年1月初,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和地方专家组共同制定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手册》里,“病例报告”有关规定正基于此。
方案还要求,辖区内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并且要组织监督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应尽快组织本辖区内的专家进行会诊。“会诊”不是“网络直报”的前提,而是便于对之前的网络直报结果进行修订:“县级专家会诊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报请地市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做出明确诊断的,由报告单位订正为诊断疾病。”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于此次疫情出现的“双重指导“的问题,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早有对策,并将对策写入”实施方案“:“会诊”不是“网络直报”的前提,而是便于对之前的网络直报结果进行修订。然而,再有用的系统也需要人去操作。中间节点无法拦截“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流转,但是可以使基层数据不进入“网络直报”系统。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发现,由顶层节点部署的”网络直报“系统并没有起到作用。原因是负责提供信息的基层节点没有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填报信息。基层节点为什么没有按照顶层节点的要求完成规定操作,这涉及到复杂的权利关系。
笔者相信,在此次疫情结束之后,相关管理机构一定会反思”网络直报“系统存在的漏洞,并提出补救方案,例如,提升”CDC“等职能部门地位,使基层节点在做选择时有更多的选择范围。本质上,这类方法是在现有权利结构下一次打补丁,并不能解决”金字塔权利结构“存在的核心问题。

能否通过改变权利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网络直报“系统本身就是一次改变权利结构的尝试。

杨功焕对记者解释,SARS以前,逐级上报流程很慢,也容易出现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的情况。建立这个直报系统,就是为了减少中间环节,(病例信息)可以从基层医院直达国家疾控中心,让国家用最快的速度获得疫情信息,做出响应。
中国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原主任金水高,曾在一篇论文里总结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的演变。这项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几十年间都是从基层医院经由不同层级防疫部门,每月汇总到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计算机技术取代了邮寄传染病报告卡后,缩短了疫情从基层到中央的报告周期,但直到2004年,并没有改变按月报告的基本特性,经常造成信息延迟,不能对疫情的暴发及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进行及时的预警和实时的监测。
他介绍,新系统2004年1月1日开始正式运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的传染病例,要在发现的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直接传送到中国疾控中心的中央数据中心。各级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授权在系统里查看辖区内信息。到2006年,全国96%以上的县及县级以上医院、66%的乡镇卫生院已经能够通过系统上报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SARS的爆发给人们最深刻的教训就是信息渠道不畅,信息不透明。”金水高指出,后来建成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其中建立新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满足对暴发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监测与预警,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曾光对记者说,他在中国疾控中心曾管过17年的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疫情分析。虽然存在报告机制,但如果地方不报告,就形同虚设。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头(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了,催下面报告。这样的问题都出现了,下面捂不住了,上面催他们报告。”

通过建立由中国疾控中心负责的中央数据中心,在基层和顶层之间建立直接的信息沟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避免地方政府行政干预。本质上这是在传统金字塔权利结构体系下,针对特定业务(传染病防控)设计了一套扁平化的权利结构。
这个系统为何为失败了?
(1)系统上报不具有强制性。基层组织可以灵活的选择是否上报,如何上报。
(2)系统不能及时的检测信息渠道是否畅通。

能否要求基层所有涉及传染病的检查资料全部上传,降低基层组织被干预的可能性。
能否把资料上传作为基层传染病科室的日常任务,使顶层监管机构能够实时检测基层数据上传的顺畅性以及是否存在可疑情况。
这两种需求在技术上的难度主要是海量数据的维护和查询,以及多方参与下系统的安全性。
是否可以利用区块连技术作为底层基础设施,解决多方参与下的数据共享难题?

[武汉早期疫情一度中断上报,需“省市联合确定”,国家明文规定要求直报]https://www.toutiao.com/a6800649259336073739/?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imestamp=1583542710&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req_id=20200307085830010026077205017C3729&group_id=6800649259336073739


-更新时间:202000307
-更新内容:增加“区块链的权利结构”章节

-更新时间:202000201
-更新内容:首次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