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章解读]网信办旗下杂志区块链组稿3-密码学是区块链的信任之源

  2018年11月12日,中央网信办主管的《网络传播》杂志发表8篇区块链稿件,从多个角度介绍区块链行业的发展。作为重要主管机构,此次的区块链稿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组稿第3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伍前红编写,题目是“密码学是区块链的信任之源”。本文的前半段是介绍密码学在区块链中的重要性,后半段主要是介绍区块链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文章原文可以从以下链接获得:
[http://www.cac.gov.cn/2018-11/12/c_1123700995.htm)
  本文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摘要和分析:

“密码学是区块链的底层技术,没有密码学就没有区块链,没有密码学支撑的区块链不可能安全。”

  为了实现去中介可信的核心优势,区块链技术采用多种密码学手段为核心优势保驾护航。散列函数是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关键密码学技术,非对称加密算法是保证数据防伪造的关键密码学技术。

“区块链发明者站在了计算机科学、密码学、博弈论这三个“巨人”的肩膀上”

  “计算机科学”覆盖了区块链网络搭建、通信、编译执行等区块链骨干技术,此项定位比较笼统。
  “密码学”确实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目前对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官方定位是“加密资产”,也体现了密码学的重要性。
  “博弈论”主要体现了在去中心场景下如何实现信任关系的过程。相对于其他两项技术,比特币真正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技术正是由于在“博弈论”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通过采用"最长链机制"、理性经济人假设,在没有中心管理者的前提下在分布式网络中实现了理性自治,巧妙的将逐利的矿工变成了维护区块链稳定性的基石。目前价值约200亿人民币(数据来源于市场咨询机构Frost & Sullivan的报道)的加密资产挖矿市场正是建立在这种博弈论思想之上。

“密码学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防止数据被不该知道的人知道,二是让别人可以验证数据是真实的。”

  第二项是目前实现的比较好的功能,即保证数据不可篡改、不可伪造。
  第一项是区块链技术正在改进和完善的方向,即区块链中的隐私保护。目前虽然学术上提出来用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技术加强隐私保护,但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区块链上的隐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身份隐私,主要是账户地址隐私;二是交易单上的数据隐私,尤其是表示虚拟数字资产的数据隐私。”

  身份隐私是描述区块链地址和真实用户身份之间的关系。相对传统领域的账号系统,区块链地址具有更好的匿名性。但是,现有研究发现区块链地址只能被称为“假名”,并不满足强匿名的要求。
  数据隐私主要是指区块链交易中包含的数据机密性。早期的区块链应用集中在数字货币领域,区块链数据主要是代币交易记录;随着区块链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和区块链交易存储内容的能力不断增强,区块链交易中存储的数据将更多类型的关键数据,保护这些数据的机密性成为区块链技术能否应用在真实环境的关键问题。

“在认知层面,人们要么把区块链神化或者宗教化,要么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或者妖魔化。”

  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区块链技术处于早期阶段。新技术的普及似乎也不必对公众要求太多,尤其是在2016-2018期间,大部分自发的区块链知识普及活动,最终仿佛都是在号召普通人参与区块链投资。即使区块链技术真如预期,成为改变传统架构的革命性技术,号召普通人通过买数字货币、ICO的形式实现暴富也是不可行的。

“区块链正如互联网其他新技术的早期一样,尚处于混乱、野蛮生长、靠预期支撑估值的泡沫阶段。不出意外,它也会遵循著名的新技术演化曲线,从最初的不为人知,到突然万众瞩目,随后经历人们满怀期望的急剧泡沫阶段,使大多数人的希望落空。“

  新技术演化曲线的困境在于,如何评价现在是处于谷底,还是处于向谷底进发的不归路之上。地板下面还有地狱,地狱还有18层。

#总结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密码学和以博弈论为基础的共识机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会从根本上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这将是区块链研究的技术高地。